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7日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十四五”事业 发展规划(2021~2025)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十四五”事业

发展规划(2021~2025)


“十三五”时期,学校遵循“提高层次求发展,深化改革求动力,突出特色求品牌,稳定规模求质量”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战略,以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振兴民族工业”为使命,发愤图强,锐意进取,拓展办学空间800余亩,建成气势恢宏、现代开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临潼校区,经过艰辛努力,于201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2019年5月,更名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院校,实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获批省教工委“文明校园”称号。学校成立了12个二级学院,开设了15个本科专业,34个高职专科专业,建立了57个实训实验室,建立9个产教融合基地,获省教改项目8项,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保障,就业率达98%左右。初步形成职业本科“3-2-1-4-8”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力量有所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逐步提高,为全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陕西方案”。

“十四五”时期,学校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革命4.0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工业强国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创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牵引和促使教育的全方位变革。              学校迎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创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面临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难得机遇;面临新产业变革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机遇;面临陕西建设教育强省、西安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区域独特机遇。与此同时,学校也面临着科技革命和迭代革新的汽车产业急剧变化的挑战;面临适龄职业入学率降低以及后疫情时代外省考生减少的压力,也面临着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模式转型升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校内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有待于优化和深化、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

新时代的新机遇,赋予职业本科教育新任务新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跟进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升级,必须对接新的职业岗位变化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必须对接社会全面进步、产业全面升级、数字全面转型的新情况,努力实现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紧跟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及汽车产业行业发展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树牢新发展理念,坚持“培养一流职业人才,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办学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济世报国为己任,紧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态势,紧抓“四个一流”建设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型教育强省和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以“扩容提质并重、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和人才强校”为主线,坚持“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提质培优”的发展思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职普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僇力把我校办成质量可靠、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示范性强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职业本科“陕西经验”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理念

——质量立校。质量是立校之本。注重内涵发展,提质培优赋能,把质量作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衡量学校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进步的定盘星,作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从思想的发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须围绕提高质量的总基点开展工作。

——人才强校。人才是强校之基。坚持引培并重,扩充教师总量,优化教师结构,确保“双师”教师数量和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积极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

——创新兴校。创新是大学之魂。面临新技术、新能源、新业态,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本领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建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和舞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汽车产业行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以期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科学的开放办学体制机制,激发学校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融合惠校。融合是办学之要。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破解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的困境,通过人才供给、技术服务、成果转让、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强化合作,拓展深度和广度,形成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和政校企协作的多元办学格局。

——文化铸校。文化是大学之品。以“三全育人”为指针,以现代大学精神培育、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三风”建设为重点,以中华传统文化与汽车文化融合为切入,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培育涵养催人奋进的“西汽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品牌,开展系列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探求真知、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崇德尚礼、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具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以文化铸就学校事业的辉煌。

——特色名校。特色是办学之重。独树一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办学之路,既不雷同普本类型,又不简单延伸高职学制,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从办学理念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发展汽车特色专业,培育特色汽车文化、创建特色产教融合基地,以特色浓抹学校办学底色,赢得社会知名度和广泛赞誉。

三、发展定位

1.办学目标:创一流职业大学,办世界汽车名校。

2.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济世报国、开拓创新、知行合一。

3.发展战略: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科学发展。

4.办学类型:省属全日制民办职业本科院校。

5.办学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纽带,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

6.服务面向:立足陕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和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多行业发展服务。

7.办学层次:坚持本科教育为主,带动中职、高职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8.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面向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通过职业本科合格评估,获得职业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完成本科教育的转型升级,实现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培养质量优良,办学实力突出,服务成效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跻身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前列,向建设创一流职业大学、办世界汽车名校目标迈进。

1.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力争达到16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数力争达10000人左右,高职专科数达到6000人以上。

2. 办学条件全部达标,顺利通过本科合格评估。

3.获得25个左右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

4.人才培养质量上新台阶。本科专业力争达到20个左右,形成1-2个高水平专业群,争取1-2个专业群进入到教育部高水平专业群,省级一流专业达3个以上,省级一流课程达3-5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获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以上,力争1个以上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师教育团队,新建专业实训基地10-15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达600人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数高于专任教师总数的7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的30%,其中正高职称不少于40人,兼职教师达到200人以上,生师比控制在18:1之内;“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达50%以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师规定人数全部达标;引进和培育20名左右学科专业带头人,招录30名以上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培育引进省级教学名师2-3名。

6.提升科研实力。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以上,建设校级科研平台3-5个,省厅科研创新团队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刊发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获得授权专利成果转让15项以上,获厅级以上科研奖4项以上,获厅级以上项目20项以上,获较大横向项目5项以上,“十四五”末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达到1000万以上。打造“西汽大讲堂”品牌。

7.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新建5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3-5个左右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立1—2个海外合作基地。

8.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根据汽车产业为主的多种人才培养需求,采取“订单式”、顶岗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满足行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开展多种有效方式的科技成果供给,为汽车为主的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积极衔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训农村汽车机械实用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十四五”期间,年均培训人数达8000人次以上。

9.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建设传统文化、汽车文化为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建设智慧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创建并获批省级文明校园。

10.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力使职工物质待遇明显提升,到2025年,使我校教职工酬薪待遇达到我省民办本科院校中等以上水平;注重职工健康水平和社会保障,使我校教职工工作、生活的有尊严和有幸福感。 (见附表1)

五、主要任务

以本科合格评估为引领,加大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创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确保办学条件达标,突出特色发展,夯实科研基础,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跻身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前列。为此,实施“六大工程”。

(一)人才培养提质培优工程

——创建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树立人才培养的典范。强化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本着素质平台+专业课程群+实习实训基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宗旨,紧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催生的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新业态、新需求,聚焦“品德优、素养高、基础宽、能力强、善创新、作风实”的人才培养导向。探索本科“3—2—4—1—8”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注重德技双修,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国家学分银行”,大力推进“1+X”证书制,培养具有“爱岗敬业、数字素养、智能合作、创新改革”特质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力促从人才市场供给的中后端向中前端跨越。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瞄准以汽车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建设需求,以陕西省、西安市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为契机,紧密与企业合作,围绕汽车生产、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土建、经济管理等行业产业,打造相应的高水平专业群,办好重点骨干高职专科专业;根据我国学科专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新需求,积极开办新工科、新理科和新文科;推行新办专业专项建设制度,在师资、经费、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予以专项支持;实行合格专业、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的梯次建设机制;突出汽车工程和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力争建成校级特色专业3个,获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启动氢能源等专业建设。形成以发展潜力大、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核心的专业体系。课程建设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并重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开发适应产业变革、紧跟岗位要求变化的创新专业课。开设数量充足的实验实训课,实践课时达总课时50%以上。

——大力推进“三改”工作。下大力气创新职业本科教师、教材、教法 “三改”工作。着力解决新时期高职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三大问题。教师队伍改革着力点:一是组建高水平、结构优化的教师创新团队,组建10个左右校级教学创新团队和1-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运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杠杆推进教师深入企业培训实践,倡导结构化教学;二是建立一支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50%;三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着重通过顶岗、轮训、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制定职业本科教材标准,严把入口关,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开发实训教材,建立培训基地,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自编20门左右新本科教材。改革职业教评标准,建立与企业双向流动机制,以校企合作育训为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关键环节改革带动教学方法的更新,深入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扎实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教法变革,通过线上线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成20门左右慕课,5-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力强化协同育人。秉持合作共赢的协作理念,推动政府发挥桥梁作用,主动走进企业,建立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积极筹建产教创业园。创办1-2个产业学院,大力给予合作企业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建立3-5个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站,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理事会等管理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多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从招生到教育教学,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毕业就业全过程、全方位形成校企为轴线、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和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路径。

——着力推进“三全育人”。力争获“三全育人”省级示范学校。培育10个左右班主任工作室,建立1-2个左右思政课创新团队,打造30门左右校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金课”,打造2-3门左右思政课示范课堂,遴选5门左右德育特色案例,10门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获得10项以上省级大学生创业奖,孵化出5个以上省级优秀双创团队和个人。(见附表2)

(二)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引培并举,着力打造一支数量较足、结构优化、水平较高、能力较强、善于创新、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增容优化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新理念、出实招、下硬功夫,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建设教工公寓等刚性举措,筑巢引凤,营造润心温情的软环境,引进20名左右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学历为主的优秀教师。

随着学校新设专业的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数量的骤增尤其是本科生在校人数急剧增加,需要增加大批教师,本着“强基本、保重点”的工作指针,稳定一批专职骨干教师;通过加大宣传、增加待遇、优化环境等措施,连年实施百名优秀硕士“引凤工程”充实教师队伍;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培养和招录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双高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培育省、校级教学科研团队、建立名师知名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校级优秀教师、选拔学科专业带头人等举措,典型引路、高端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师群;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教育培训、教学竞赛、外出访学、学术交流、自主研修等方式,造就一批素养较高的教师群;通过校企合作、聘任兼职“双师”教师和鼓励校本部教师下企业轮训制度,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双师”教师群,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修订完善学校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出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科技人才与教师双向流动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绩效工资政策。通过以上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5-10名优秀教师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三)科技研发夯基蓄能工程

——促进科技实力整体提升。主动融入陕西“‘1155’”工程和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及“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建设”,主动融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出台强力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厚积薄发,形成科研骨干队伍,提升科技实力;在厅级以上纵向和区域性较大横向项目上取得明显成果;在论文刊发、科研奖获批及专利成果转让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在咨询服务、产业标准制定、产品方案研究、技术革新等科技服务中得到企业认可,使学校科研实力整体攀升。

 ——夯实科研支撑平台。响应我省鼓励高校企业建立“一院一所”,发展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号召,创建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设立3—5个校级科技研发中心,组建2—3个科技创新团队,成立科技战果转让服务中心,引领支撑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增强服务产业行业的科技能力。

(四)校园文化厚植育特工程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育人作用,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秉承“弘德笃行、负重自强”的校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志向,倡导师生学唱主旋律歌曲,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厚植爱国爱校情怀;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全力建设“汽车文化”品牌基地,依照教育部“一校一品”品牌建设的要求,集全校之力,整合教学、科研、校园文化资源,组建 “汽车文化”团队,确定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支持,高点起步、高效推进,积极准备、创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汽车文化博物馆”。务求将汽车文化基地建成学校的靓丽名片,建成我国职本院校“一校一品”特色品牌。

利用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着力加强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素养教育,弘扬秦文化“开拓进取、创新法治”的精神,唐代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崇文”的精神和关学文化“横渠四句”、“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精神,大力弘扬鲁班精神,倡导“爱岗敬业、以人为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求实尚美、合作包容、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培育“济世为民、负重自强、艰苦奋斗、知行合一、敢为人先”的“西汽精神”。融合国际汽车文化和民族汽车文化于一炉,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绿色环保、创新求精、和谐尚美”的时代汽车文化风尚,主动引入行业文化进校园,积极举办“汽车文化周”、“汽车文化论坛”、打造“中华经典诵读”、“书香西汽”等丰富多彩的二、三课堂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彰显学校校园文化特色。

(五)开放办学奠基拓展工程

——探索开放办学机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战场,增设特色外语、外贸、外经专业,拓展海外交流合作项目,通过项目牵引、科研合作、共建平台、国际交流、互换学分等多渠道,着重在丝绸之路节点国家建立以服务汽车产业为主的合作基地,适时设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

——组建融入职本发展联盟。秉持合作双赢的发展理念,成立学校职教研究中心,主动融入“渭河汽车工业走廊”和“临潼渭北园区产业带”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职业教育本科联盟,主办或积极承办“职教发展论坛”,与西安及周边汽车产业优势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平台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发挥校友会和汽车产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与校友和协会单位的广泛联系,发挥其在宣传学校、招生就业、经费资助、信息交流等多层面的独特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六)办学条件达标提质工程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分步建成5万㎡左右教学和生活用房,基本解决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后的学生学习、住宿的迫切需要,解决稳定、教职工的办公住宿急迫需求,购置白鹿原校区土地使用权,力争再扩大校园面积200亩,建成本科功能齐全的临潼校区和高职专科功能齐全的白鹿原两个校区,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基本建成智慧校园。按照省颁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通过招商引资,经费投入等多种渠道,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校园网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制定并实施校园网络安全等级提升计划,确保校园网络稳定和信息安全;着力打造学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部业务线上办理,完成数据互联互通;建设开发数据中心,做好教育大数据应用,助力“三全育人”项目实施;大力开发“西汽云”项目,启动学校重要档案数据化工程,建立各业务部门数字档案库;加强智慧教室建设,逐步增加直播、录播教室数量,不断提升教学软硬件服务水平;打造一支精明强干、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队伍,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与信息化服务。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以安全、开放、共享、育人、智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成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为依托的信息化校园。

——大力改善实训实验条件。依照专业建设和实训、实践性教学的客观需要,建设高标准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专业实验/实训室25个,改善实验/实训室25个;添置实验仪器,使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再增4000万元以上;建成一批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对外培训、技能认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专业化、智能化的高水准实训基地。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依照职业本科合格评估标准,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包含电子书),其中人文社科类纸质图书增加10万册,理工科类纸质图书增加40万册,汽车类纸质图书书籍增10万册,大力购至电子类图书,提高电子图书入藏比例,达到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要求;购置使用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数据库;基本建成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图书资料信息平台,提升文献信息供给能力,逐步实现智能、物联功能,逐步将学校图书馆建成全国汽车类图书资料比较丰富、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智能型图书馆。积极创办《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学报》。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和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调动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组织和党员在学校发挥引领导向和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和涵养廉洁从政从教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机制保障

遵循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厘清职责,提高治校办学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民办职本教育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构建适应职本人才培养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两条主线,重点构建适应职本人才培养的招生录取、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三改”、实践实训、“双元”培育、现代学徒制、1+X证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工作机制;构建适应人才招聘、“双师型”教师培养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工作机制;构建适应行政决策、部门管理的精简高效的行政工作机制;构建适应科技研发、成果转让、科研合作、科研评价的科研工作机制;构建适应保障教学、科研、管理的后勤、图书信息资料保障机制;构建适应国内外开放合作的办学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具有特色、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一章八制”有效实施,“四梁八柱” 健全完整,运行顺畅,切实保障学校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三)经费保障

争取多种途径,争取较为充裕的办学资金,确保教学、教师、科研、实训以及信息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的刚性投入,保证生均年教育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保障学校各项事业良性运转。

(四)监督保障

学校“十四五”规划,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务会审议、理事会批准颁发实施,具有权威性、法规性和严肃性。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三个专项规划和十个二级学院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级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各个学院要加强协调配合、夯实责任、分类实施、有效监督、协调推进;学校将规划任务分解为责任清单,落实到各部门、各学院,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间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年度计划与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分步落实,梯次推进;各牵头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任务完不成者须问责追责;实行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党政办、发展规划处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并向校务会报告;各单位完成情况要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奖优罚劣。